当前位置:最新笔趣阁 > 都市 > 有没有可能,逆都市才能打开修炼 > 第十三章 观想之道
加入收藏 错误举报
换源:

有没有可能,逆都市才能打开修炼 第十三章 观想之道
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
    观想,冥想,都是常见的修行术语。

冥想,即放松身心幻想,催眠自己,使自己最心于某种特殊情景。

通常需要辅佐某些燃香和动作。

这样,才能更加身临其境。

这个也就是瑜伽了。

身体在不同环境下,会产生不同激素。

这些激素可以激发、增强、抑制身体某些机能或不良。

比如,当人面临悬崖时,看着万丈深渊会紧张。

这时,肾上腺素会本能地激发出来,帮助人提升机能。

同时也会分泌一些其他激素,去免疫痛苦,增强脑子运转速度。

而当人进入神秘、古老的原始森林时,会期待,害怕,略带紧张。

这种情况下,人的整个身形是愉悦和扩张的。

事实上没有多少人有本事和有条件往这些地方跑。

冥想,就是让自己进入这样的幻象,从而激发出某些特定能力。

它又是瑜伽的基础之一。

观想和冥想不同。

冥想通常需要闭眼,杜绝外界信息干扰想象。

观想则是要睁眼。

比如观摩一副山水画。

第一眼看,是乍看,看大概的情形,主题。

第二眼看,就要看布局,构图,用色等。

第三眼看,看画的各种构成。

比如一棵树的大体轮廓,处于什么样的幻境。

第四眼看,得看细节。

还是那棵树,得看树勾勒的笔锋笔法。

第五眼看,看每一笔的走向,趋势,风格。

这时,就要去感受作者落笔时的想法,情绪等。

渐渐地,人的自我就会代入到作画者当时的情境之中。

去从每一笔一划,感受作者那时的一思一想,喜怒哀乐。

去感受他融入这幅画的感情,寄托的想法。

观想之法,佛家修行用得多。

有些和尚整天对着佛像坐着,敲打木鱼念经。

什么是佛经?

经,就是经过的意思。

佛经,就是佛的经历、经过。

也就是佛的阅历。

佛经中会记载很多佛陀故事,感悟结论。

一边念经,一边看佛像,一边敲打木鱼。

和尚便陷入了观想之中。

道行精深的,彼时彼刻,他就代入其中,成为过去佛。

时间长了,这样的高僧则佛根深种。

还有些书法家,国画家,雕刻家,也都会去观摩。

这些不同领域顶级的专家,他们都会用“观想”。

以此提升自身的能力。

不是谢烬不信,是书里把“观想”这种事说得过于神乎其神。

他想起来了,那天看到后面,是一大段关于观想的介绍说明。

就是因为都是这个,他觉得有点走火入魔,所以没看。

观想和冥想共通的地方,就是在于对“情绪”的支配。

喜,乐,惊,怒,恐,悲,厌这是书中说的“七情”。

但书中没说六欲,只说“四毒”,即“贪嗔痴慢”。

贪嗔痴常听,也都懂,慢不多见。

其实这个慢,指的是人性中尤为常见也突出的一面——傲慢。

书中说,七情四毒分别对人有促进和抑制作用。

这里还做了一个比喻。

说电脑都是二进制的,用零和一构建。

人体机能则由各种内在情绪在影响着。

如果人长时间处于一种情绪状态,身体就会失衡。

人说大悲不好,大喜就好了么?

喜,能够增加适当血压,提供一定昂扬的激素。

怒,能够提供相当血压和特殊激素,让人具备力量和耐受力。

山龟伏藏,主打的情绪是“悲”,受的是四毒中的“痴”。

在“痴”与“悲”的念想下,身体对外会麻木,对内会沉重清晰。

但两者与山龟伏藏中的“龟”结合,便有“悲鸿则庄重”之意。

这会让人在睡眠作息中,变得更加沉稳凝着。

此外,虽然情绪会转换,但情绪消耗的都是精神。

精神是有限的。

所以当人在晚上用尽了“悲”,隔天所有情绪中便少了这种存在。

悲属于阴沉情绪。

阴沉情绪少了,昂扬情绪便多了。

同样道理,老蟒滚腹,贪喜自知。

蟒蛇被认为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存在。

它通常会做出生吞某种猎物的壮举。

等完全吃下后,它贪婪得到了满足。

表面老神在在,无悲无喜。

可得到的喜悦,口腹自明。

鸡马走足,主打的是“乐”与“慢”。

想想鸡昂首挺胸时的傲慢。

想想马奔腾四野时的欢乐。

这两种情绪,都会让人轻快。

那样会促进身体分泌一些激素,消解运动产生的疲惫和不适。

也会大大增加全身心的吐纳呼吸。

金蟾吐珠更是如此,主打的是“嗔”与“厌”。

厌这种情绪很特殊,当它出现时,人的精神是高度敏感的。

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相较于平时,会以几何倍提升。

怒而不发,谓之嗔。

嗔在内,身体则气血奔涌,游走全身,血脉贲张。

早上醒来做金蟾吐珠,主要目的是舒展筋骨活动身心。

为一天开始做准备。

……

$(".noveContent").last().addClass("halfHidden");setTimeout(function(){$(".tips").last().before("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,接着读
←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→